最近,听闻某单位开办了职工食堂,职工反响强烈:一是解决了几百名职工的就餐问题,而且环境卫生、饭菜合口;二是给大家提供了相互了解、增进沟通的空间。
开办食堂是多年来这家单位职工强烈呼吁解决的问题,单位每次征求职工意见时,这条一直位居前列。久拖未决的问题解决了,群众就会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,干群关系就会随之进一步密切,单位的凝聚力就会进一步增强。如此一来,何愁事业发展不顺、发展不好?
小食堂蕴含着质朴的道理:群众的呼声、我有所应,群众的诉求、我有所为,才会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,而这正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。对这家单位是这样,对其他单位和部门,乃至一个地区来说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从今年3月份开始,全区各地集中开展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活动,主要领导带头进工地、查信访、听民声,化解排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、信访积案、历史遗留问题等,以解决问题的成效取信于民。
解决问题的成效如何,关键看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“走心”,这个“心”,就是决心。下定决心做,办法总比困难多;卯足决心干,就会迎难而上,主动往矛盾里走、往困难里趟、往问题里钻,拿出过硬措施来化解矛盾、解决问题。反之,干部就会躲着矛盾转、绕着问题看,拈轻怕重、畏手畏脚;表态的时候调门十足,到了行动的时候“虚晃一枪”,走走过场,实际没有任何效果。别忘了,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是不是为他们办实事、真心解决问题,他们心里一清二楚。
“民不可欺,常忧获戾于百姓。”面对群众切切呼声和殷殷所望,如果两耳不闻、视而不见,就会让群众冷了心、伤了情;如果口头承诺多、落实行动少,逐渐会失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;如果不顾群众的委屈和困难,虚以委蛇、推拖敷衍,还谈什么为民服务、宗旨意识、群众立场?而这一切,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,伤的是民心。
很多事情、很多难题,关键就在于是否“走心”。只有“走心”,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件一件办实、办好,才能暖了民心、聚起民力,各项事业也才会无往而不胜。(华满蹊)